最近几天,在日本的社交媒体 X(原 Twitter)上,一个叫做「中国外交部ジェネレーター」(直译:中国外交部生成器)的玩笑工具突然走红,登上实时热搜,并引起台湾媒体的关注。
很多中国朋友可能会好奇:
这篇文章尝试用比较温和、中立的视角,把相关情况介绍给中国读者,方便大家了解日本网络上正在发生什么。
2025年11月中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回答有关「台湾有事」的问题时,发表了一些使中方强烈不满的言论。随后,中国外交部及有关部门对这一表态作出严正回应。
在这一系列外交动作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外交部以日文发布了一份呼吁中国公民「谨慎前往日本」的提醒文本。这份文本的特点是:
对很多日本网友而言,这既是一份带有压力感的外交文件,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社交媒体时间线中直接看到「以日文写成的中国外交部警告图」。强烈的视觉印象,为后来的「生成器」现象埋下了伏笔。
所谓「中国外交部ジェネレーター」,其实并不是官方应用,而是日本普通网民制作的网页小工具。目前网络上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网站或程序,它们的基本原理都差不多:
有的版本还可以自动加上日期、标题,甚至模仿「某某发言人表示」这样格式化的句子。 从技术角度看,它就是一个把文字套进固定模板的「图片生成器」,并不具备真正的外交权威,也与中国官方没有任何关系。
不少生成器的开发者会在页面上写明一些注意事项,例如:
也就是说,开发者自己也意识到这是敏感题材,希望使用者当成轻松的玩笑,而不是当作政治煽动的工具。
如果仔细看日本 X 上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大部分内容并没有直接攻击中国或中国人,而是把这个严肃的版式用在一些很琐碎、甚至搞笑的场景中,例如:
从语气上看,很像是把本来只配发朋友圈的小牢骚,故意写成「国家级声明」来搞反差效果。
有日本媒体和聚合网站整理了一些有趣例子:
这些内容本身并不涉及国家机密或重大政策,更多是一种把严肃形式与轻松内容强行结合的「恶搞文化」。
在日本互联网环境中,早就有「大喜利」传统:
这次的「中国外交部生成器」只是新的「题目」之一。对很多日本网民来说,这更像是常见的「梗图模板」,而不是针对特定国家的敌意表达。
近年周边局势紧张,「台湾有事」等话题在日本舆论中也引发不少争论。一部分日本人对于「会不会卷入冲突」「和中国关系会不会恶化」感到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幽默的方式把严肃的外交语言「软化」成玩笑,对一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既不想深入复杂的地缘政治讨论,又希望以轻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未必是成熟的方式,但确实反映了普通网民的真实心理。
从内容分布来看,很多生成器作品的矛头其实对准的是日本自身的问题或创作者本人,例如:
因此,如果把所有相关图片都理解为「在嘲笑中国人」,可能有些过度解读。当然,也不能排除互联网上一定会有人借机发表过激言论,但那更多属于个别人,而非主流用途。
另一方面,外交文件、国家机构的形象毕竟具有严肃性。把它当成玩笑模板来使用,即使大部分内容并不恶意,也难免让对方国家的民众感到不舒服。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网民也需要思考:
这种反思并不只针对日本社会,其实对任何国家的网民都同样适用。
「中国外交部生成器」现象还提醒我们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生成式 AI 技术普及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制造「看上去很官方」的图像和文本。
这意味着:
对普通网民来说,无论身在中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可能都需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综合来看,日本网络上流行的「中国外交部生成器」: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了解背景之后,或许可以更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既不用把所有作品都理解为「敌意」,也不必完全忽视其中折射出的舆论氛围。
在信息高速流动、生成式 AI 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在尊重他国感情的前提下运用幽默,如何在海量图文中分辨玩笑与事实,已经成为所有国家网民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