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 Luggage Express
Japan Luggage Express Ltd.

「中国外交部生成器」是什么?

「中国外交部生成器」是什么?

日本网民口中的「中国外交部生成器」——写给中国读者的一篇说明

最近几天,在日本的社交媒体 X(原 Twitter)上,一个叫做「中国外交部ジェネレーター」(直译:中国外交部生成器)的玩笑工具突然走红,登上实时热搜,并引起台湾媒体的关注。

很多中国朋友可能会好奇:

  • 这个所谓的「生成器」到底是什么?
  • 日本人是不是在恶意取笑中国?
  • 在日本社会里,这件事是怎样被看待的?

这篇文章尝试用比较温和、中立的视角,把相关情况介绍给中国读者,方便大家了解日本网络上正在发生什么。


一、背景:从一份日文版「对日旅行提醒」开始

2025年11月中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回答有关「台湾有事」的问题时,发表了一些使中方强烈不满的言论。随后,中国外交部及有关部门对这一表态作出严正回应。

在这一系列外交动作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外交部以日文发布了一份呼吁中国公民「谨慎前往日本」的提醒文本。这份文本的特点是:

  • 采用红色背景、官方徽章等设计;
  • 语气较为严厉,使用了类似「坚决反对」「不惜一切代价」等表述;
  • 全文用日文书写,在日本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和讨论。

对很多日本网友而言,这既是一份带有压力感的外交文件,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社交媒体时间线中直接看到「以日文写成的中国外交部警告图」。强烈的视觉印象,为后来的「生成器」现象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外交部生成器」是什么样的工具?

1. 民间开发的玩笑型网页小工具

所谓「中国外交部ジェネレーター」,其实并不是官方应用,而是日本普通网民制作的网页小工具。目前网络上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网站或程序,它们的基本原理都差不多:

  1. 网页上有一个文本框,用户可以输入任意日文或中文句子;
  2. 系统把这段文字排版到红底白字的模板上,配上类似官方徽章的图案;
  3. 生成一张「看上去有点像中国外交部声明」风格的图片,用户可以下载或直接分享到 X 等平台。

有的版本还可以自动加上日期、标题,甚至模仿「某某发言人表示」这样格式化的句子。 从技术角度看,它就是一个把文字套进固定模板的「图片生成器」,并不具备真正的外交权威,也与中国官方没有任何关系。

2. 多数开发者附带了「注意事项」

不少生成器的开发者会在页面上写明一些注意事项,例如:

  • 本工具与中国外交部、任何政府机构无关;
  • 不鼓励利用生成图片进行诽谤、歧视或散布虚假信息;
  • 请避免让别人误以为这是「真正的官方声明」。

也就是说,开发者自己也意识到这是敏感题材,希望使用者当成轻松的玩笑,而不是当作政治煽动的工具。


三、日本网民是如何使用这个生成器的?

1. 主题多为「日常吐槽」和自嘲

如果仔细看日本 X 上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大部分内容并没有直接攻击中国或中国人,而是把这个严肃的版式用在一些很琐碎、甚至搞笑的场景中,例如:

  • 对零食、饮料涨价的抱怨:
    「我方坚决反对某某零食再次涨价 20 日元。」
  • 公司或学校的「日常槽点」:
    「关于突然增加加班一事,本员工深表遗憾并保留抗议权利。」
  • 自嘲减肥失败、熬夜打游戏之类的小事:
    「本人对再次吃宵夜一事表示严重反省。」

从语气上看,很像是把本来只配发朋友圈的小牢骚,故意写成「国家级声明」来搞反差效果。

2. 连购物清单、天气预报也被「外交部化」

有日本媒体和聚合网站整理了一些有趣例子:

  • 用生成器写「牛奶、鸡蛋、面包」的购物清单,配上庄严的红色背景,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肃的买菜计划」;
  • 把天气预报写成:「我市今日将遭遇强冷空气侵袭,请各位市民高度重视保暖工作」;
  • 台湾网民则把当地的小道消息、生活趣闻写成「外交部式通告」,当成一种网络梗来玩。

这些内容本身并不涉及国家机密或重大政策,更多是一种把严肃形式与轻松内容强行结合的「恶搞文化」。


四、为什么这种玩笑在日本特别流行?

1. 日本网络长期存在的「大喜利文化」

在日本互联网环境中,早就有「大喜利」传统:

  • 把新闻标题、政府公告、广告海报等当作「题目」,
  • 大家轮流编段子、改图或加注释,
  • 通过夸张和反差来制造笑点。

这次的「中国外交部生成器」只是新的「题目」之一。对很多日本网民来说,这更像是常见的「梗图模板」,而不是针对特定国家的敌意表达。

2. 用幽默缓解紧张的政治气氛

近年周边局势紧张,「台湾有事」等话题在日本舆论中也引发不少争论。一部分日本人对于「会不会卷入冲突」「和中国关系会不会恶化」感到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幽默的方式把严肃的外交语言「软化」成玩笑,对一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既不想深入复杂的地缘政治讨论,又希望以轻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未必是成熟的方式,但确实反映了普通网民的真实心理。


五、中国读者可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 不必简单理解为「针对中国人的嘲笑」

从内容分布来看,很多生成器作品的矛头其实对准的是日本自身的问题或创作者本人,例如:

  • 抱怨日本物价上涨;
  • 吐槽日本企业的加班文化;
  • 拿自己不自律开玩笑。

因此,如果把所有相关图片都理解为「在嘲笑中国人」,可能有些过度解读。当然,也不能排除互联网上一定会有人借机发表过激言论,但那更多属于个别人,而非主流用途。

2.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值得反思的「轻率」

另一方面,外交文件、国家机构的形象毕竟具有严肃性。把它当成玩笑模板来使用,即使大部分内容并不恶意,也难免让对方国家的民众感到不舒服。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网民也需要思考:

  • 某些玩笑是否可能被国外读者误解?
  • 在紧张局势下,幽默和挑衅之间的界线在哪里?

这种反思并不只针对日本社会,其实对任何国家的网民都同样适用。


六、生成式 AI 时代:玩笑、舆论与责任

「中国外交部生成器」现象还提醒我们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生成式 AI 技术普及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制造「看上去很官方」的图像和文本

这意味着:

  • 真正的官方声明和玩笑图、假消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 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素养,很容易被误导或情绪煽动;
  • 各国政府和媒体都需要面对新的「信息治理」挑战。

对普通网民来说,无论身在中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可能都需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张图、这段话的来源可靠吗?
  • 它是不是经过「二次加工」或「恶搞」?
  • 转发之前,会不会给别人带来误解或不必要的情绪?

七、结语:既看热闹,也要看门道

综合来看,日本网络上流行的「中国外交部生成器」:

  • 本质上是一个民间制作的梗图工具;
  • 主要用于日常吐槽和自嘲,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人;
  • 同时也反映出在外交紧张背景下,民众用幽默表达情绪的一面;
  • 但其中难免存在轻率之处,可能触碰到他国民众的敏感神经。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了解背景之后,或许可以更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既不用把所有作品都理解为「敌意」,也不必完全忽视其中折射出的舆论氛围。

在信息高速流动、生成式 AI 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在尊重他国感情的前提下运用幽默,如何在海量图文中分辨玩笑与事实,已经成为所有国家网民共同面对的课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