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中談到「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此番說法立刻引發中日外交風波,也讓「台灣有事論」再度成為東亞安全討論的核心。這篇文章整理高市的主張內容、背後的日本安全法制與戰略脈絡、各方反應,以及對台海與日本政策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
高市早苗的重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把「台灣有事」具體放入日本現行安全法制的框架中。她在2025年11月7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
簡單說,高市把「台灣有事」視為可能直接威脅日本生存與安全的事態,因此日本不能完全旁觀。
要理解高市的論述,必須先看日本近十年的安保制度變化。
日本憲法第9條原則上禁止以武力解決國際糾紛,因此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的軍事行動只能被解釋為「專守防衛」與「個別自衛權」。
安倍政權在2014年做出憲法解釋變更,2015年通過和平安全法制,引入三個關鍵概念:
高市的答詢就是把台海衝突往「存亡危機事態」方向解讀。
高市早苗出身自民黨保守、對中鷹派陣營,長期支持台日友好。她的說法延續了安倍晉三在2021年卸任後提出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理念,但有兩個重要差異:
因此北京與國際社會把這次表態視為日本政策更「具體化」與「前移」。
台灣與日本西南諸島距離近,若台海衝突爆發,衝突外溢到沖繩、與那國島、宮古島等地的風險很高。更現實的是,日本能源與貿易高度依賴海上航道,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一旦受阻,日本經濟會立即遭受重擊。
台海若開戰,美國極可能介入。日本作為美國最重要的亞太盟友,後方支援、基地使用、情報協作等都難以置身事外。高市的說法在邏輯上是:
若美軍因台海戰事受攻擊、而日本安全與存續也被波及,日本有可能依集體自衛權參與。
近年中國對台軍演頻繁、在東海與尖閣周邊活動增加,讓日本社會對「下一步會不會輪到自己」的焦慮累積,政治人物也更容易採取明確威懾語氣。
中國政府指控高市「干涉內政」「越過紅線」,並採取一連串反制與施壓:公開抗議、外交交涉、發布赴日風險提示、加強海警與軍事活動等。中國駐大阪總領事的激烈言論更使事件升溫,演變為全面的外交口水戰。
日本保守派與部分民意認為高市是「說出現實」、有助嚇阻;但在野黨與不少學者批評她在缺乏具體情境下就提前定性,恐讓日本被捲入戰爭,且首相身分發言重量過大。
美國與部分安全專家理解日本的戰略關切,因為台海衝突確實會危及日本;但也有人提醒日本仍需維持危機管理與溝通空間,避免誤判或升高緊張。
日本若在政治層面更清楚地把台海視為自身安全範圍,對中國的威懾確實增加。
但同時,越明確的介入暗示,也可能讓北京認為「日本已選邊站」,進而以更強勢的軍事或外交行動回應,台海緊張螺旋上升的風險存在。
高市的論述在實質政策上可能促成:
這代表日本的安全角色從「本土防衛」更朝「區域安全提供者」移動。
台灣社會普遍把日本的表態視為重要支持。未來在經貿、科技供應鏈、海巡合作、國際場域互挺等方面,台日關係可能持續升溫。
由於台灣議題是北京核心紅線,且高市本就被定位為對中強硬派,此事件可能讓中日關係的「安全面摩擦」成為常態,經濟與人文交流也會受到牽連。
即使高市說「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真正啟動武力行使仍有多重門檻:
因此,高市的說法更多是在 法律與戰略上的「可能性宣示」,而非戰爭時間表。
高市在事件發酵後也表示未來會避免再就具體情境做過度明確的預設,顯示日本政府想要在「嚇阻」與「控管風險」之間調整語氣。
不過,從趨勢看:
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論」之所以掀起波瀾,不只是因為她談到台海,而是她以首相身分把台海危機正式放進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框架。這一表態代表日本戰略思維的重大轉折:台海不再只是「鄰國問題」,而被視為可能牽動日本生存、同盟運作與國際秩序的核心安全議題。
未來台海是否會因此更穩定,還是更緊張,取決於各方能否在威懾與溝通之間找到新的平衡。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有事」已經成為日本無法忽視的現實,而高市的發言把這個現實推到聚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