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人生規劃」,很多人會覺得那是大人或職場人士才需要的東西。但大谷翔平成為世界級球星的過程,剛好是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他從高中時代就把夢想拆成可執行的計畫,長期累積,最後走到今天的高度。
這篇文章想用台灣讀者熟悉的角度,整理大谷的「人生規劃」如何形成、如何一步步落實,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大谷在花卷東高中時,受到監督佐佐木洋的指導,寫下著名的「目標達成表」(日本常稱曼陀羅目標表、夢想表)。
這張表的核心概念是:
換句話說,他不是只寫「我要變強」,而是把變強的路線圖做出來。
高中三年級時,大谷又寫了一份更長期的「人生設計表」。
內容大意是依年齡列出人生目標,例如:
大家後來回頭看會發現:這份表不是「預言」,而是他自己設定的方向與節奏。即使現實略有提早或延後,他仍然沿著同一條路走。
二刀流在大聯盟幾乎是被判定不可能的路線,但大谷把大目標拆成每日、每週、每季的行動。
對他來說,二刀流不是熱血的賭注,而是「長期工程」。
他的目標表裡,體能、柔軟度、飲食、睡眠、恢復、傷害預防都被單獨拉出來。
結果就是:即使經歷重大手肘手術,他仍能在復健後重回投打二刀流。
目標表中有一格寫的是做人與日常習慣:
這種「看起來不像運動能力」的東西,卻讓他在球團、隊友、媒體眼中成為可被信任的領袖型選手。
2023年WBC奪冠後,大谷成為「世界級」象徵,這也讓他的目標從「成為頂尖選手」升級為「建立傳奇」。
他在2023年季後以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合約加盟洛杉磯道奇,合約結構也刻意讓球隊有操作空間,目標就是打造長期爭冠環境。
這是標準的「人生規劃思維」:不只選今天的薪資,而是選最能讓自己長期達標的舞台。
道奇第一年,他大半時間處在手肘術後復健與調整期,但打擊端仍交出超級球星等級的成績,並在季後賽站上巔峰。
2024年公布婚訊,2025年迎接第一個女兒。對外界來說是「突然」,但對照他高中人生設計表,反而像是順勢走到下一站。
復健結束後,他在2025年球季逐步回到投手丘,重新以二刀流姿態上場,證明自己的規劃並非短期奇蹟,而是可重複的體系。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把那件事寫在紙中央,越明確越好。例如:
像大谷那樣,不要只寫「努力」,而要寫:
人生規劃的差別,不是寫得多漂亮,而是「每天能不能做一點」。
大谷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把大目標變成日常節奏,十年如一日。
大谷翔平的人生規劃,表面上看是運動員的成功故事,但本質更像是一堂「長期目標管理」的課。
他讓我們看到:
如果說大谷的傳奇有什麼祕密,那可能就是:他很早就決定了方向,也很早就把方向變成了行動。